当人类凝视星空:Foster+Partners以月球栖息地设计重塑星际建筑范式
发布时间:2025-05-12

 在华盛顿特区肯尼迪中心"地球到太空"艺术节(2025330-413日)的穹顶展厅内,一个颠覆性的建筑模型正引发全球航天界与建筑界的双重震动——由英国Foster+Partners建筑事务所领衔设计的"月面生态栖息单元"Lunar Ecological Habitat Unit)以先锋姿态重新定义了星际居住的可能。这项被《建筑评论》称为"21世纪最具野心的建筑宣言"的作品,不仅预示着人类深空探索的转折点,更在可持续建筑领域掀起了一场材料革命。


 这个名为"从地球到太空再回来"的前瞻性项目,通过参数化建模与航天工程学的深度交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月面居住解决方案。其核心创新在于开创性地运用月球表岩屑(Lunar regolith)作为主要建材——这种覆盖月表数米厚的风化层物质,经微波烧结技术处理后可形成抗压强度达32MPa的建筑模块。设计团队采用3D打印机器人施工队,在直径15米的环形山基底内构筑下沉式居住舱体,利用月壤1.5g/cm3的天然密度构建出抵御宇宙射线(特别是致死性伽马辐射)及微陨石冲击的双重防护层。


 "我们不是在复制地球建筑,而是在重构星际生存的语法。"项目首席建筑师Isabella Thornton在揭幕式上阐释道。该四人居住单元采用独特的"三明治结构":最外层为机器人编织的玄武岩纤维网格,中层是由月壤打印的蜂窝状承重体系,内层则是可自主充气的ETFE膜结构气密舱。这种复合体系不仅实现了98%的月面原位材料利用率,其模块化设计更能通过"细胞分裂"模式扩展为容纳200人的永久殖民地。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始于2012年的跨学科合作汇聚了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欧空局月球基地工作组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太空工程实验室的尖端成果。其中,由NASA提供的陨石撞击概率模型(IMP-3.0)确保了建筑布局能规避月面97.6%的陨石风险区;而欧空局研发的辐射屏蔽算法则将舱内年辐射剂量成功控制在50mSv安全阈值之下。项目团队更创新性地引入"建筑自愈系统"——当传感器检测到微陨石穿孔时,舱壁夹层中的液态玄武岩会立即进行自动封堵。

 在可持续维度,该设计展现了惊人的闭环生态:舱顶的透明光伏穹顶可捕获83%的太阳辐射能,配合月壤蓄热系统实现昼夜温差调控;水循环系统通过冷凝宇航员呼出的水蒸气,配合电解制氧装置达成95%的水资源回收率;而利用月壤富铁特性培育的螺旋藻农场,则构建出基础的食物供给链。



 "这不仅是建筑学的突破,更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NASA深空栖息系统负责人Dr. Michael Yamaguchi评价道,"当我们还在讨论如何将建筑材料送上月球时,Foster+Partners已经证明,答案就在我们脚下。"随着Artemis计划的持续推进,这个曾被视作概念设计的作品,或将在2035年前后成为首个建在地外天体的永久人类居所,为后续的火星殖民计划奠定关键性的技术基础。

此刻,在肯尼迪中心银色展台上旋转的模型,正将建筑学的疆域从蓝色星球拓展至浩瀚星海。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展厅,那些覆盖着模拟月壤的曲面舱体,仿佛已在地月之间架起通往未来的虹桥。


【返回】